古代酒杯青铜器鉴定方法是什么?



				
				
V大米爸爸V
23770 次浏览 2024-05-31 提问
65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02 19:16:55 回答

最常用的青铜酒杯叫:爵、觚;此外还有:角、觯(这个只在招待客人时,或比赛射箭对输了的人罚酒时才使用),但是方法建议你还是找专家问问比较好,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06-02 19:16:55 回答

青铜器鉴定方法,使用科学仪器鉴定不够准确。理由是:如将古代青铜器残片融后再铸,其化学成分自然会与当时相符,仪器很难区分。另外,古代青铜残片融化后,原锈尽失,所铸器物即为金光闪闪之新器,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锈只能伪造。这时就需要靠眼力和经验判断其真伪了。古代青铜器由于埋藏地下历史过于悠久.自然形成的铜锈往往有好几层。常常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一层为红锈,再之上是绿或蓝锈。辨别铜锈的真伪,要看有无结晶斑。结晶斑是青铜器历经几千年变化,在器物某一点或多点上发生膨胀,造成底锈外翻使器表绿锈面上.呈现出褐、红黑相间的凸斑。迎光侧视,可见到细碎晶体光闪此斑略高于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钱币,小者如黄豆。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没有晶体光闪如果器表有结晶斑,一定要认真鉴别此斑是否与器物一体,有些作伪者将真器上的结晶斑取下,再附到伪器上。这种伪器,即使做得再好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俗话说.“砍的没有旋的圆,由于铜锈结晶斑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很难仿造得逼真。因此正确鉴别铜锈结晶斑,成为青铜器鉴定的有效方法之一。再结合器物造型、纹饰神韵、手头轻重、整体锈色等方面因素就可以鉴别出青铜器物的真伪了。

2024-06-02 19:16:55 回答

酒大约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酒器的产生应与酒的产生大致相同,亦应是距今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酒器的产生到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间所使用过的酒器,我们称之为“史前酒器”。

2024-06-02 19:16:55 回答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青铜器
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  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铜车马一流,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若有兴趣,鉴定者可以研究。

2024-06-02 19:16:55 回答

铸造辨伪法: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占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纹饰辨伪:纹饰是器型华丽的外衣,合体、适时的外衣是纹饰辨伪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青铜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7481694221496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