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三足炉的鉴定方法是什么?



				
				
翻页作废啊
71519 次浏览 2024-06-10 提问
112

最新回答 (4条回答)

2024-06-12 08:52:14 回答

这个还是要找懂行的人来帮你鉴定比较好

2024-06-12 08:52:14 回答

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不知道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不知道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不知道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不知道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不知道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不知道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2024-06-12 08:52:14 回答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实物进行科学测定证明,原始青瓷是处于发生阶段的青瓷器,我国商周时代,就能够普遍地制造。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之声;器表施有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小,造型也比较单调。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圆底尊;敛口、深腹圆鼓;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圆底罐;敛口短颈深腹圆底;浅盘卷沿圆底高柄豆;双耳簋等。器物纹饰简单,主要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去雷纹、叶纹、S形纹、网纹、圆点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胎料中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以不稳定。总之,与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较,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商周以後,经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成熟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铁量较高,胎色呈淡灰或灰的色调,釉料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器型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钫、瓿为常见。进入东汉以後,原始器的品种和纹饰都有变化。西汉曾一度流行的瓿和钫等器类,此时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迅速增加,表明其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成熟瓷器。因为是由原始瓷器发展而来的,所以无论在造型技术和风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原始瓷器的相似之处。常见器形有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瓿等,此外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花纹,仍旧为弦纹、水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胎料细腻,瓷质光泽,透光性好,吸水率低,器表通常施釉,釉层比原始瓷器明显增厚,有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结合牢固紧密,釉面淡雅清澈。已出现黑釉瓷器。总之,东汉瓷器,是在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示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获得的,它给此後的叁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制瓷工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西晋的越窑瓷器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瓷胎呈色较深,普遍作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器物成型采用拉坯方法,使器形规整。常见器形有盘口壶、唾壶、罐、盆、钵蛙形水盂、砚、鸡壶、虎子等。瓷器普遍采用印、划或堆贴各式花纹,常见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或口部划弦纹的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禽兽纹等。在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骑兽人物和佛像等。它们常与网纹,联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深浅层次的艺术效果。佛教题材的出现,创造了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东晋以来,造型注重于经济实用,纹饰简,盛行褐色点彩和手法简便的弦纹。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都是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等特点。因为透明度高,所以胎的色泽对釉色的影响很大。越窑瓷胎色灰,釉呈青灰色,瓯窑瓷胎色较白,釉呈淡青色,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施釉普遍使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
  青瓷成熟于唐,以越窑为最着;白瓷也成熟于唐,以邢窑为最着。通常中“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
  唐代越窑在魏晋南北朝基础上继续发展。制瓷作坊仍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等地。初唐时期的越窑,基本上保持了前代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常见器物为盅、折腹碗、鸡壳、砚等。中晚唐时期越窑瓷器,既有继承前代的形式,也有按照社会生活需要

2024-06-12 08:52:14 回答

一、看铜手炉名款明清时期铜手炉的名款,主要是这几个名匠:“张鸣岐制”“潘凤祥制”“胡文明造”。字款大多在炉底正中处,錾刻而成。字体是阴刻小篆体,真品字体,遒劲自然,圆滑洒脱,刻工显得游刃有余。仿品字体刻板,粗糙,僵呆,浅浮,疲软
  二、看铜手炉材质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铜手炉,大多用的是材质纯净的水红铜和紫红铜。好的铜手炉,一定是好工制作,其纹饰工艺普通的铜材无法做成,只有好的材质,塑性才好。清代中晚期以后,许多铜炉都是仿造明代名炉,由于材质的限制,用的大多是黄铜和白铜,加上匠人的工艺水平低,所以清代中晚期以后仿造的铜炉,工艺粗糙,器形不规整。炉盖和炉身,结合不紧凑,间隙大。
  三、看铜手炉工艺铜手炉制造工艺,集其它艺术品工艺于一身。有鎏金,镀银,镶嵌,雕刻,錾刻,错金错银,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纯熟技巧,是无法做好。
  四、看铜手炉纹饰珍稀难得的铜手炉,其纹饰也非常稀少。明代铜手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几何图案,还有文字,纹饰精细,疏朗。明代铜手炉的纹饰,除了炉盖上流行,炉身上纹饰较少,人物山水和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清代铜手炉较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缛细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几何图案,文字纹饰外,还较流行山水人物,瑞兽纹饰仿造的铜炉,工艺粗糙,器形不规整。炉盖和炉身,结合不紧凑,间隙大。三、看铜手炉工艺铜手炉制造工艺,集其它艺术品工艺于一身。有鎏金,镀银,镶嵌,雕刻,錾刻,错金错银,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纯熟技巧,是无法做好。四、看铜手炉纹饰珍稀难得的铜手炉,其纹饰也非常稀少。明代铜手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几何图案,还有文字,纹饰精细,疏朗。明代铜手炉的纹饰,除了炉盖上流行,炉身上纹饰较少,人物山水和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清代铜手炉较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缛细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几何图案,文字纹饰外,还较流行山水人物,瑞兽纹饰。
  五、看铜手炉包浆明代铜手炉,由于材质是红铜和紫铜,所以几百年的使用后,其包浆颜色铮亮油光,泛紫红和红黄,漆黑色;清代铜手炉,材质用的是黄铜和白铜,其包浆显得干涩,没有油亮感。清代铜手炉包浆颜色,明显不是明代铜手炉材质的包浆。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568229198455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