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一下彩陶雕塑的基础知识?



				
				
驾驶马桶去飞行
67984 次浏览 2024-06-04 提问
119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06 21:25:10 回答

红陶猫头鹰头 高7厘米,直径14.2厘米 陕西华县出土
陶蚕俑 长2厘米,高宽0.8厘米 1980年河北正定出土
泥质黄陶,形似枣核,两段圆钝,胸腹间刻有缝线纹八周。为研究中国早期育蚕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红陶人头像 高12.5厘米 1964年甘肃礼县出土
泥质红陶,是陶器残存的人头形口部。头顶有一小孔,额前至脑后塑有半圆突起有印痕的细泥带,面部圆而丰满,双目调空呈横长形圆孔,垂鼻较粗,口小却雕空呈空洞,下胲较小,双耳较大,颈部较粗,是古代陶塑的优秀作品。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陶塑人头像 高25.5厘米 1967年甘肃天水出土
泥质红陶,是陶器顶部残存的一部分,圆脸,额上头发先前微凸,双眉细长,两眼为雕空的横长圆形孔,蒜头鼻,嘴镂空呈张开状,双耳较大,两颊圆凸,雕镂和塑造相结合。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雕塑的杰作。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红陶灶 高10.4厘米,口径17.6厘米,底颈12厘米,灶门颈5.6厘米
夹砂红陶,敞口,折沿,长唇上翅微向内卷,腹壁微鼓,平底。腹下部前有圆形灶门,后有圆形烟孔,腹内折沿处有三个拇指形支柱,可支撑釜底,支架间各支一小锥形支钉,器身满饰剔刺纹,底的周边压出花牙子。灶的使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是一种进步。1960年河北磁县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红陶箕形器 通长45.2厘米 198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大房子出土
夹砂红陶,器身为半倘的前大后小的箕形,后有圆柱形长柄,安绳索状把手。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少见的器型。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树叶纹彩陶豆 高16厘米,口径23厘米 1957年陕西华县出土
泥质红陶,敛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上有三个小孔,腹部绘白底黑色树叶纹和三道弦纹。是仰韶文化彩陶中及为少见的器物。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鲵鱼纹彩陶盆高25.4厘米,口径30厘米,底颈13.5厘米1980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
泥质橙黄陶,侈口,口沿外折,鼓腹,下部内收呈小平底,施褐彩。在腹部绘两组相向的变体鲵鱼纹。是仰韶文化晚期彩陶中具有较高图案艺术水平的作品。现藏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刻符号彩陶钵 高26厘米,口径16.5厘米 1980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敛口,球形腹,圜底。口沿部用黑彩绘宽带纹。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鲵鱼纹彩陶双耳瓶 高14.1厘米,口径2.1厘米,底颈7.1厘米 1981年甘肃定西出土
泥质红陶,平口,短颈,留肩,鼓腹,平底,腹中部双竖耳。施黑彩,在腹部的一面绘变体鲵鱼,扁平的长尾托至腹部的另一面,瓶口即鱼嘴。是仰韶文化晚期彩陶中的精品。现藏定西地区文化局。
弦纹彩陶四足鼎 高24.5厘米,口径47厘米 198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
泥质红陶,器身原盘形,口沿外卷,腹壁径直,平底,四个宽扁足,腹中部四条凸弦纹。浅红彩,施于唇沿和弦纹的表面。鼎出自大型房子之中,非生活实用品,具有礼器的性质,是研究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社会的珍贵实物。现藏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龙山文化介绍:
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主要是龙山文化。因早期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岩而得名。这是当地仰韶文化晚期的继承与发展,其分布范围较仰韶文化略有扩大,遗址数量明显增多。龙山文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1000年左右,距今为4000—5000年,龙山文化的陶器其形制、纹饰地方特色异常明显,依其地方特色可划分为若干类型,并若干期。大致分为以下类型:
1、王湾类型: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市西15公里王湾村而得名。
2、后岗类型: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后岗而得名。
3、王油坊类型: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永城县王油坊村而得名。或可称青堌堆类型、造律台类型。
4、庙底沟二期: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陕县庙底沟而得名。
5、三里桥类型:首先发现于河南省陕县三里桥而得名。
6、客省庄类型:首先发现于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而得名。或可称客省庄二期、陕西龙山文化。
7、陶寺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山西省襄汾陶寺而得名。
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灰黑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黑、棕、红陶次之。有少量白陶、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器。制法中轮制以相当普遍,手制与泥条盘筑法亦时有所见。陶器的附件如足、耳、握手等有使用模制的。器表纹饰主要是绳纹、篮纹、方格纹以及附加堆纹、弦纹、划纹与极少的镂刻。基本上不见彩陶,极少数陶器表面用红色或黑色绘出一些文彩,严格讲这并非彩陶。
红陶长颈鬶 高28厘米 1980年湖南湘乡墓葬出土
泥质红陶,直口,圆唇,细长颈,高档,袋足瘦长。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黑陶镂空豆 高11.8厘米,口颈14厘米 1983年湖北黄梅出土
泥质黑陶,敛口,深腹,圈足,下部镂空。现藏湖北黄冈地区博物馆。

2024-06-06 21:25:10 回答

彩陶是仰韶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陶器,彩陶花纹是在制作陶胚过程中绘上去的,然后入窑烧制,彩绘经久不脱,彩绘多施于磨光打滑的陶壶、陶缽陶盆、陶罐的口沿和上腹部,也有施于陶瓮、陶器的座上。彩绘颜色以红色、黑色为多见,也有先施白色陶衣,然后再绘制的。仰韶文化彩陶,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题材多种多样,色彩对比强烈,纹彩工整,及具想象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净化思考的感染力。彩绘内容,除人物形象外,还有反映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天文现象等各个方面的写实艺术再现,如半坡遗址彩陶上的人像纹、鱼纹、变形鱼纹、鹿纹;庙底沟遗址彩陶上所绘的鸟纹、蛙纹、叶状纹、河南临汝大张遗址彩陶缸上所绘的鹳鸟衔鱼图,都十分夸张、生动。其它纹样还有太阳、曲折纹、波浪纹、条纹、锯齿纹、七形纹、∽形纹、Ⅹ形纹、网纹、圆圈纹等。彩陶文饰的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写实到抽象表现的过程,是观赏到装饰的演变,也是从简单到多样,再到简单的没落的轨迹。仰韶文化彩陶,不仅是识别陶器早晚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文化的一个依据。仰韶陶塑艺术已有相当成就,不仅陶器造型匀称、精致、朴实,而且有些附件塑造的十分精美唯尚,如半坡老年女性人陶塑像、黄陵出土的男性陶塑头像、姜寨出土的羊头陶塑,以及半浮雕壁虎、鸟头、兽头等,均逼真生动,神妙惊奇。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陶窑,多有发现。一般可分为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其构造分窑室、火膛和火门等部分,横穴式数量较多,年代也稍早。综观仰韶陶窑仍较原始,其他面积小,一般约1平方米左右,烧制技术上还不能完全控制烧窑过程中温度与气变的调节。所以,其成品表面时常出现陶色深浅不一的现象。

2024-06-06 21:25:10 回答

你好,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种:一种是近代从西欧传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种采用我国传统泥塑制作方法。
从西欧传入雕塑的制作方法是:先要有一个雕塑铁架子,架子根据塑像的姿态、形体的比例大小,而决定内部骨架的形状;在骨架四周扎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将泥巴相联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后,根据预先做好的泥巴构图进行放大塑造。圆雕是立体的,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简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个角度的整体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体结构是否准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第三步着重形象的细致刻画,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气候影响易裂变形,难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后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为一件作品。现在我们接触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喷上各种颜色,使它产生青铜、木材、石头等等的质感。关于翻石膏,有一套复杂的技术,这里就不介绍了。
我国传统的泥塑制作方法则不同。在我国的寺庙里,许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辉煌,如果打碎一看,原来是一堆木材、泥团、棉花、断麻、沙子、稻草、麦秸、苇秸、谷糠、元钉等等东西。它的制作程序大体是这样的:第一步,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样子再加细泥(细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白粉(白粉加胶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木雕。我国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殷、周就已流行。到了战国时代,木雕的制作颇为盛行。由于木质材料易于腐朽和焚烧,所以木雕传世不多。木雕用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有黄杨木、红木、金木、白果木、龙眼木、樟木等等。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180610656738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