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仿古瓷和古瓷谁知道怎么去区分?



				
				
xyz小鱼子
45143 次浏览 2024-05-19 提问
137

最新回答 (4条回答)

2024-05-21 17:16:42 回答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2024-05-21 17:16:42 回答

软道”和“瑕疵”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
 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  “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
 “软道”
 所谓  “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
 这里所说的  “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
 这里所说的  “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
 这里所说的  “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
 相对而言,  “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
 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  “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  “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
 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
 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  --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
 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
 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
 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  “酸”味。
 “瑕疵”
 除  “软道”外,大多数“老货“还难免有各种“瑕疵”。“瑕疵”是古瓷器在烧制过程、使用过程和留存环境中产生的,有的“瑕疵”可以理解为是“软道”在程度上的恶化、深化和表面化、扩大化,是“软道”的质变。“瑕疵”的具体表现繁多。主要有:
 “棕眼”即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生成的小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镜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内通常是比较脏的,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脏的程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人为制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显得整齐和干净。
 “斑点”即釉面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土和釉药不纯洁,存在多种矿物质或其它化学物质因而出现的的大小不同的斑点。“老货”的斑点颜色通常比较深沉,而且偏黄。仿品的斑点是人为的、有意造成的,往往颜色偏浅,显黑褐色,形状也不自然。
 “缩釉”或“漏釉”即“老货”在施釉或烧制过程中,由于胎面有油污或釉汁太浓等原因,使釉面出现局部露胎无釉的现象。“老货”因缩釉或漏釉所露出的胎面应该比较脏,而且脏得比较深沉,好象深入到了胎骨一样。
 “粘砂”即指釉面遗落的窑灰,或因垫烧粘结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多见于器足。“老货”的粘砂在器底的分布不均匀,粘结程度也不一样。新货的粘砂往往色调偏深,集合坚硬、板结,分布不自然。有的粘砂使用了化学粘胶,如果用火烧,可闻到胶臭味。
 “窑裂”即胎体在窑内烧制时,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磕伤”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破碎后缺失碎片的现象。。“老货”残缺部位必然露胎,胎应该比较脏,缺口边缘不很锋利,甚至还有细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胎很干净,缺口边缘比较锋利,就要小心人为做假。
 “冲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数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与其它物体相碰而出现的长短不同的裂纹,有外冲里不冲、里冲外不冲和里外冲之分。
 “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虽已分裂却还没有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东西相冲击而形成的裂纹。此现象瓶、罐类的老瓷器居多。
 “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搁置时不小心和用力过大,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而留下的痕迹--缺口或丝印。
 “毛口”或“毛边”即器物的口部边缘的釉面因伤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釉面脱缺而露出的胎面应该是比较脏的,一般显黑灰色,这种“脏”色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也显得深沉。“新货”做出的假“毛口”,很整齐,露胎新,不很脏,缺口处胎釉结合紧密,不象“老货”缺口处的胎釉那样似乎有点剥离感,陈旧感。
 “划伤”即釉面和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而留下的明显伤痕。
 “磨釉”和“伤釉”即釉面与其它物体长期反复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伤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而致伤。
 “脱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碱、盐的腐蚀,或入土受侵蚀而剥落的现象。。
 “水碱”即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蚀,使釉色起了变化,从而产生的白灰色的片状物质。
 “水锈  ”即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从而使呈灰黄色、铁红色、铜绿色的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的现象。
 “土锈”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现在釉薄之处。“老货不怕新,新货不怕脏”,对那些瓷器上和瓷片上满是“土锈”的东西要特别小心。
 人为做假造成的  “水碱”、“水锈”和“土锈”用水洗即掉,真的“水碱”、“水锈”和“土锈”是不容易洗掉的。
 “土蚀”即釉面、彩绘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出现局部失亮的现象。
 一般来说,存世久远的古瓷器比存世时间不太长的古瓷器,  “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实用性强的古瓷器比供摆设、观赏的古瓷器,“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民窑古瓷器比官窑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
 鉴定一件据称是  “古瓷器”的东西时,一定要将“瑕疵”与“软道”结合起来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没有,任何软道也没有,就要果断地加以否定。试问: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连一点历史痕迹都没有,可能吗?  须知:越是高档、精美的仿品、赝品,做假者就越是不愿做假“瑕疵”、假“软道”,因为,这要冒更大的风险  ,不小心砸坏了,损失就大了“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是划不来的事。
 市场上,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是: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和老胎挂新彩的赝品。
 所谓  “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货”的底部,其余部分是新的。人们往往一看见底部是旧的,就放松了警惕,不再细看,误认为真。这种东西,器型常常不规整,特别是器物下部很不协调,老胎和新胎结合部难免有接痕隐现(为了掩盖,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综合鉴定,是不难识破的。
 “老胎挂新彩的赝品”是指有的赝品采用在“老货”即旧瓷器上,磨去原来的纹饰,再加彩绘制而制成的半新半旧的东西。这类东西往往冒充名贵品种,索价很高,欺骗性很强。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老货”用过都会留下“软道”甚至硬伤,如伤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上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别扭。鉴定此类东西一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料下面的情况;二是要将整幅画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较,看看有无新彩和旧彩同存的现象。

2024-05-21 17:16:42 回答

一看器物造型,都有时代烙印;二看釉面光泽度;三看色料;四看要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任务神态朴拙,带有时代的韵味。五看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

2024-05-21 17:16:42 回答

一是要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老瓷古朴、形制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如康熙时特有器型观音瓶、棒槌瓶等;
  二是要细看釉面光泽度,古瓷釉面往往湿润,无现代瓷器上的刺眼浮光,部分瓷器还有蛤蜊光。如康熙时五彩人物棒槌瓶等。
  三是要分析色料,古瓷用料与现代仿瓷不同,彩瓷更为明显。如康熙青花是采用国产浙江料,色彩十分艳丽,具备了青花分五色的特点。
  四是要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人物神态朴拙,带有时代韵味,形神兼备。如雍正时的鸡翅凤、壮婴图等,这是雍正瓷器独有的特色。
  五是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如康熙时的“泥鳅背”和“糯米胎”尤为明显。而仿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现象,底足过于规整,大多见于平足,平足也是现代仿瓷的常见手法。
  六是要识别落款的方式,不同朝代的官窑底足有不同的款识。如康熙和雍正时大部分为六字楷书蓝款,也有少量的篆书红(蓝)款。
  七是要借用于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气泡,真品古瓷气泡大小不一,间距较舒朗,而仿瓷气泡一般为细密而极细小,无自然风化的斑点,更无舒朗之感。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005918979644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