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铜镜一般怎么鉴定?



				
				
一个M精彩
60120 次浏览 2024-05-25 提问
125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27 23:51:20 回答

用陶范铸造的,制作和加工主要在陶范上实施,铜镜铸成后也只是平面打磨,棱角分明,如战国铜镜图案之间有范缝,汉镜表面有范土龟裂痕迹。宋以后采用砂型铸造,没有陶范铸造特征。现代仿镜多是采用失蜡法,用打磨机打磨边角不直,正面侧看不光有高突感。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都有严格的比例。小点的铜镜可看到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表面既滑又润,棱角比较圆滑。而新仿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看铜锈  因为铜镜在铸造时,使用铜质的优劣以及埋藏地土壤中所含酸碱含量的不同等原因,所以在铜镜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外表锈蚀,有水银色、铅色、绿漆古色、黑漆古色等。水银色铜镜是用高锡青铜所铸造,铜镜晶莹剔透,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在古玩行里又把这种颜色称为水银古或者水银沁。铜镜如果受地下酸性物质过多的侵入,或者出土后去锈方法不当,则铜色如铅,称为铅背。如果铅背埋藏时间久远,就变为纯黑色,称之为黑漆古,是收藏中的上品,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现在的铜镜收藏以水银古、黑漆古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古又次之。真品铜镜都经过在土壤中的自然埋藏,一件铜镜入土几百数千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与镜胎浑然一体,牢固坚密,不易脱落,用手抠不掉。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方法,用鼻闻,新仿的铜镜有化学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气;或者是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仿镜上面。

2024-05-27 23:51:20 回答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我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中衰期。这个时期风格仍沿袭汉镜,以三角缘神兽镜最为流行。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出现了佛像图纹,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
 
最流行的铜镜大致有下列15类:
 
1、蟠螭纹镜类:缠绕式蟠螭纹镜、间隔式蟠螭纹镜、规矩式蟠螭纹镜。
 
2、蟠虺纹镜类:方格四虺镜、连弧蟠虺纹镜。
 
3、草叶纹镜类:四乳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
 
4、星云镜类。
 
5、连弧纹铭文镜。
 
6、重圈铭文镜。
 
7、四乳禽兽纹镜。
 
8、规矩纹镜类:四神规矩镜、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
 
9、多乳禽兽纹镜。
 
10、连弧纹镜。
 
11、变形四叶纹镜。
 
12、神兽镜类:重列式兽镜、环绕式神兽镜。
 
13、画像镜类:历史人物画像镜、神人车马画像镜、四神、禽鸟画像镜。
 
14、夔凤纹镜
 
15、龙虎纹镜类;龙虎对峙镜、盘龙镜。
具体的建议找专家鉴定一下再作打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4-05-27 23:51:20 回答

看铜锈  因为铜镜在铸造时
 
  使用铜质的优劣以及埋藏地土壤中所含酸碱含量的不同等原因,所以在铜镜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外表锈蚀,有水银色、铅色、绿漆古色、黑漆古色等。水银色铜镜是用高锡青铜所铸造,铜镜晶莹剔透,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在古玩行里又把这种颜色称为水银古
这时期,铜镜的生产总的来看也不如汉代繁荣,北方又尤为衰落。这种情况大约也是与中原战乱相联系的。这个时期的铜镜风格仍沿袭汉镜,以三角缘神兽镜最为流行。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
当时,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铜镜的纹饰与技法基本都是沿袭了东汉的。北方主要是柿蒂连弧纹镜、方格规矩镜、或简化规矩镜、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位至三公镜等等。南方则主要是神兽镜和画像镜。神兽镜又以汉末流行的半圆方形带神兽镜和重列神兽镜居多。画像镜主要是在绍兴地区发现的,这种镜所雕铸的人物极为生动,几乎完全脱离了图案化。(来源:中国文物网)其内容主要是表现“东王公”、“西王母”的神人车马镜。这种神人车马镜既表现了神人的严肃,又表现出车马奔驰的状态,对画面的动和静处理得十分和谐,可以说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画像镜中的另一种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常见的是吴王和伍子胥的故事。这种画像镜常常由四乳把镜面分成四个区,每一个区中表达故事的一个主要情节,四个场面如同连环画一样,组成了一个完成的伍子胥故事。这种画像镜在技法上浮雕层次多,铜的质量也较上述神兽镜精致。此外,由于佛教的流行,这是南方铜镜中还出现了佛像镜,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着特点。
关于这一时期的铸镜中心,可以从一些铜镜的铭文看出些端倪。如从“王氏作竟甚大明,同(铜)出徐州刻镂成”、“铜出徐州,师出洛阳,雕文刻镂,皆作文章”等铭文来看,当时北方铸镜中心可能是在徐州。南方的铸镜中心则主要是会稽郡的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和武昌(今湖北鄂城),这一点也同样可以从铜镜的铭文中得到证实。如“黄初四年五月壬午朔十四日□会稽师鲍作明镜,服之大吉,宜贵人”,“黄初元年二月壬未朔六月庚已扬州会稽山侌(阴)安本里思子丁,服者吉、富贵寿、春长久”,“会稽山侌作师鲍唐镜,服明者也宜子孙□□富贵老寿……家在武昌”。从最后的这条铭文中可以推测出,这位作镜师傅鲍唐是山阴人,但家在武昌,因此这面镜子很可能就是在武昌铸成的。另外一面铜镜上还有“黄初二年武昌元作明镜……吉羊”的铭文。
此外,长江上游的成都及其附近,铸镜工艺也比较发达。
这一时期的铜镜,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北方魏镜和南方吴镜这时均首开向日本出口的先例。甚至有的南方镜工远渡重洋,赴日本铸镜,从而把中国的铜镜艺术和铸造工艺传播到了日本。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97700023651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