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属是什么?



				
				
zhenghan116
8782 次浏览 2024-05-22 提问
82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5-24 01:13:02 回答

毛地黄属,物种为草本植物,叶互生,下部的常密集而伸长;花排成顶生、朝向一侧的总状花序;萼5裂;花冠倾斜,冠筒一面膨大成钟形,常在子房以上处收缩,裂片近2唇形,上唇短,微凹缺或2裂,下唇3裂,两侧裂片短而狭,中央的较长而外伸;雄蕊4,2强,内藏,花药成对靠近,药室叉开,顶端汇合;蒴果室间开裂;种子多数,微小,种皮有蜂窝状网纹。约25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中部和西部,中国引入栽培有毛地黄D.  purpurea  L.  1种,叶含毛地黄精(Digitaline),为强心剂。

2024-05-24 01:13:02 回答

毛地黄属,物种为草本植物

2024-05-24 01:13:02 回答

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  L)[1]  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除花冠外,全体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时茎上几无毛,高60-120厘米。茎单生或数条成丛。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基生叶具长柄,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0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常用于花境、花坛及岩石园中,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除花冠外,全体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时茎上几无毛,高60-120厘米。茎单生
或数条成丛。基生叶多数成莲座状,叶柄具狭翅,长可达15厘米;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具带短尖的圆齿,少有锯齿;茎生叶下部的与基生叶同形,向上渐小,叶柄短直至无柄而成为苞片。
萼钟状,长约1厘米,果期略增大,5裂几达基部;裂片矩圆状卵形,先端钝至急尖;花冠紫红色,内面具斑点,长3-4.5厘米,裂片很短,先端被白色柔毛。
蒴果卵形,长约1.5厘米。种子短棒状,除被蜂窝状网纹外,尚有极细的柔毛。花期5-6月。[2]

2024-05-24 01:13:02 回答

你好,一般毛地黄属,物种为草本植物,叶互生,下部的常密集而伸长。

2024-05-24 01:13:02 回答

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株高60~12O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常用于花境、花坛及岩石园中,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
毛地黄  -  基本信息
【别称】:  洋地黄、指顶花、金钟、心脏草、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
【学名】:  digitalis  purpurea  
【英文名】:Common  foxglove  
【科属】:  玄参科,毛地黄属
【原产地】:原产欧洲,台湾各地零星栽培,阿里山、太平山、清境农场、南天池等地,有大量归化。
【花期】:  4~6月
【花色】:紫红、黄白、粉红
【花语】:  深红/隐藏的恋情  ,紫红/热爱、不诚实、谎言
毛地黄  -  名字由来
毛地黄是典型的归化植物,他的故乡远在西欧温带地区,而它为何被叫毛地黄呢?是因为它有著布满茸毛的茎叶及酷似地黄的叶片,因而的毛地黄名;又因为它来自遥远的欧洲,因此又称为洋地黄。[1]
毛地黄  -  毒性
   
毛地黄
毛地黄——白花品种图册
洋地黄全株有毒,为重要的强心药,可兴奋心肌,增犟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或直接抑制心内传导系统统,使心率减慢,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脏性水肿有显著利尿消肿作用,但行积蓄作用,用时须注意。由于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很小(一般认为治疗剂量约为中毒量的60%,为致死量的10~20%)故很容易中毒。全株有毒,药用,有强心之效。
中毒表现:首先在肠胃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为草绿色)、厌食、流涎、腹痛腹泻,偶见出血性胃炎及胸骨下疼痛。以成年人较多见。早期的另一徵像是尿少。心脏方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後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出命。最後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
中毒救治:因毛地黄过量服用危及到心律不整因即刻用解毒剂或鞣酸蛋白2~5g、静脉点滴等,比照心律不整的支持性疗法。
毛地黄  -  形态特征
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海拔1200-1800公尺的山区。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向阳的地方,叶子有根生叶以及茎生叶两种,为卵状长椭圆形,全株都有密毛,  毛地黄花朵有粉红色及白色两种,顶生,总状花序,花冠锺型,内有粉红色小点。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4~6月,果熟期7~8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常见栽培的有狭叶毛地黄(D.  lanata),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30-50cm,直立不分枝,基生叶披针状,全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材料。
生态习性
植株强健,喜温暖湿润,耐寒,忌炎热。喜阳光充足,也耐阴。耐旱,耐瘠薄土壤。
育苗技术
1.发芽温度为18-21℃,3-4天胚根出现,及至保持湿润,基质EC保持在0.5-0.7之间,环境湿度在90-95%。播后不用覆盖,为需光种子
2.胚根出现只子叶伸展,发芽完毕,子叶膨胀,主根开始形成,温度18-21℃,可施用含钙的水溶性氮肥,一周一次,基质EC保持0.75以下,环境湿度45-50%
3.第一片真叶出现,可进行移栽,根系充满穴盘,温度在17-18℃,一周施肥一次,基质EC在0.75以下,环境湿度在40-50%
4.长出2-3片真叶,可上盆,温度在16-17℃,可用B9或多效唑控制植株高度[2]
毛地黄  -  繁殖栽培
毛地黄
毛地黄图册
春、夏播于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幼苗长至10cm左右移植露地。夏季育苗应尽量创造通风、湿润、凉爽的环境。播种后要在第二年开花,而7月后播种第二年常不能开花。秋凉后生长快,冬季适当保温,6~8月开花,至夏秋多因湿热枯死。如环境适宜其有多年生习性,冬季防寒越冬后可再度开花。老株可分株繁殖,分株宜在早春进行易活。繁殖方法:常用播种繁殖。以9月秋播为主,播后不覆士,轻压即可,发芽适温为15-18℃。约10天发芽。基质的湿度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发芽过程中要有光照。也可春播。栽培管理: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生长适温为13-15℃。怕多雨、积水和高温,耐半阴、干早。冬季注意幼苗越冬保护,早春有5-6片真叶时可移栽定植或盆栽,栽植时少伤须根,稍带土壤。梅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止积水受涝而烂根。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注意肥液不沾污叶片,抽苔时增施l次磷、钾肥。  需肥量较大,喜欢持续的100ppm~150ppm的液态氮肥(15:5:15或15:10:15),湿度保持在2~4标准水平之间  (湿度标准4是指基质的湿度保持在接触时可感知潮湿但没有浸透)。在开花时节,考虑到花的质量和数量,可适当地增加光照。日照长度不会影响开花。虽然毛地黄是略喜阴植物,但当有充分的湿度和适当的低温时是可以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生长的。在开花之前,植物会出现8~12片叶子。尽管植物生长的温度适应幅度在12℃~19℃,但在收尾阶段最理想的夜间温度为12℃~16℃。将植物种植在有一定保护冷床的条件下,就能生长出高质量的植物和花穗。相反,如果植物种植在有相对强光照和夜间温度超过19℃的温室里,植物虽然也会开花,但会出现徒长和开花稀少的现象。种植者可以把毛地黄作为早春季节补充温室空间的一个选择品种,而且投资小。常发生枯萎病、花叶病和蚜虫危害。发主病害时,及时清除病株,用石灰进行消淌毒。发生虫害时,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同时也能减花叶病发生。
毛地黄  -  园林用途
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也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现在还是重要的切花,另外毛地黄还是重要的药材。
花钵中心的毛地黄
花钵中心的毛地黄图册
毛地黄  -  药效
毛地黄——黄色花品种
毛地黄——淡黄色花品种图册
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洋地黄排泄缓慢,易于蓄积中毒,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原则上两周内未用过慢效洋地黄者,才能按常规用量给予洋地黄,否则应按具体情况调整用量。(2)如有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时,洋地黄排泄少,易中毒;老年人对药物的(尤其是洋地黄类)耐受性降低,易中毒。故用药剂量应取常人量的12~13。(3)强心甙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病人对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异,而所列各洋地黄剂量大都是平均剂量,故需要根据病情、制剂、疗效及其他因素来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剂量。(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瘤及小儿急性风湿热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强心甙。心肌炎及肺心病患者对强心甙敏感,应注意用量。(5)强心甙中毒:见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毛地黄  -  毛地黄皂苷
毛地黄皂苷digitonin  C86H92O29,从紫花毛地黄的叶和种子中得到的一种配糖体。甾体皂角苷的一种,水解时,可生成作为糖苷配基(aglycone)部分的一分子毛地黄皂苷配基(digitogenin),而作为糖的部分有2分子的D-葡萄糖和2分子一半乳糖以及1分子的木糖。这些糖部分是结合到毛地黄皂苷配基的第三碳原子的羟基上。因为它能和具有游离3β-OH的甾体类(例如胆甾醇)以等分子的比例形成难溶于水的分子化合物的毛地黄皂苷化合物(digitonide),因此,这种特性被利用来进行甾醇的定性和分离。
毛地黄  -  病虫害
症状:受害植株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初生暗色斑点,扩大后呈棕褐色,收缩腐烂。病菌侵染叶片引起暗绿色水渍状圆斑;侵染叶柄则呈褐色腐烂。潮湿时在病斑处可见白色丝状物,严重病株倒状。发病规律:病菌不产生孢子,以菌丝侵人传播。菌丝初期无色,后期淡褐色。腐生性较强。习居土壤或病残组织内越冬。气温适宜(20-24度)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海棠分株或扦插繁殖时造成伤口,或在阴雨天气,浇水过多,泥土积水时易被病菌侵害,引起病害严重发生,植株腐烂死亡。
防治方法:(1)选用有机质丰富的新土或经晒干后颜色较深、质地坚实、碎泥时泥粉较少的塘泥及河泥作栽培土。最好不用旧盆土。施用的基肥要充分腐熟。(2)加强田间管理。空气湿度大时少浇或不浇水,以保持盆中泥土湿润为度。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及时摘除下部接触土壤的病叶、老叶并销毁。
毛地黄
     毛地黄图册
病害名称:茎腐病;病原: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vanTeigh,属半知菌;为害症状:病株叶片浅绿色。多数在割麻留下的叶桩上呈水渍状湿腐,产生黄褐色或红褐色病痕,手压之有汁液流出。腐烂逐渐蔓延到邻近未割的叶片基部,染病组织湿腐,麻叶萎蔫下垂。湿腐的叶基和茎干组织有臭味。纵剖病株躯干,可见从染病叶基向内扩展而形成的黄褐肥坏死病痕,病健交界处有红色晕圈。在叶桩切口、心叶轴心内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防治方法:①施用石灰。施用石灰既能防病,又能增长,还能提高出麻率。一般病田按0.5kg/株,非病田按0.25kg/株的用量施用,连施2~3年;②调整割叶期。感病田和易感病田的割叶期可调整到低湿期。原来6月前割叶的提前至3月上旬前割叶;原7月后割叶的推迟到11月上旬后割叶。注意不要反刀割叶;③药剂防治。感病田和易感病田应在割叶后3天内用40%灭病威200倍或25%多菌灵400倍药液喷洒割口,药液用量为20~25kg/666.7m2;④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024-05-24 01:13:02 回答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毛地黄属,物种为草本植物,叶互生,下部的常密集而伸长;花排成顶生、朝向一侧的总状花序;萼5裂;花冠倾斜,冠筒一面膨大成钟形,常在子房以上处收缩,裂片近2唇形,上唇短,微凹缺或2裂,下唇3裂,两侧裂片短而狭,中央的较长而外伸;雄蕊4,2强,内藏,花药成对靠近,药室叉开,顶端汇合;蒴果室间开裂;种子多数,微小,种皮有蜂窝状网纹。约25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中部和西部,中国引入栽培有毛地黄D.  purpurea  L.  1种,叶含毛地黄精(Digitaline),为强心剂。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65465927124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