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马尾松育苗技术吗?



				
				
樱子2200
17129 次浏览 2024-06-02 提问
84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04 01:31:14 回答

我知道技术是:
1.选好圃地:马尾松幼苗喜光,怕水涝。因此,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或略有倾斜易于排水的坡地,周围无大树或山峰遮荫,阳光充足。土壤应选择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或轻粘壤土。  
2.精耕细作:细致整地是培育壮苗的物质基础。只要求适当的浅耕,一般16-18厘米,耕深了反而不好,会使松苗主根长,侧须很少的现象。在犁耙的同时务必施足基肥,宜在第三次或第二次犁耙后,将基肥均匀撒入圃地,然后作床,将步道的土覆于床面,使基肥居于床面中层,这种施肥方法可以促进侧须根的发育。磷肥的用量每亩25-50公斤。

2024-06-04 01:31:14 回答

毛尾松育苗技术:
1.    种子和苗圃地的选择:种子尽量选择黔南的种子,因为黔南州境内的气候,立地条件因子相差不大,种子适应性强。种粒要饱满,黄亮,发芽率达85%以上的一年生种子(育苗前要做发芽试验),马尾松苗喜光,怕水涝。因此,苗圃要选择地势平坦,易于排水,土层深厚,要周围无大树或山峰遮荫,阳光充足,靠近水源和交通便利,同时要有利于看管,又要相对接近利于取土育苗的地方。                                
2.育苗营养土的选择:土壤应选择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或微酸性的轻粘壤土。土壤必须用生土,不能用熟土。用表土(腐殖质层)和黄心土均匀混合打碎,筛细。含沙量不能超过40%,若含沙量过高,容器不保水保肥,在出圃运输和造林时易散,形成裸根苗,达不到容器育苗的作用;若含沙量少或没有,容器内的土壤粘性大,不利于种子发芽出土,也不利于浇水,浇肥。由于粘性重,还会导致容器的表面结壳形成青苔,浇水浇肥不易浸到根部,苗木难长高长粗,若用熟土,病菌多,易生草。                                    
3.取土和处理:在太阳爆晒的时候,把表土的杂灌草除掉,深挖翻耕,爆晒三四天左右,可以用人工打细,用筛子筛好或用沙机,把土壤经过沙机即可。后者节省劳动力,也节省经济。为防晚上下雨把泥土打湿,用油布把挖土和筛好的土盖好。把筛好的土运到育苗地,用普钙搅匀,同时喷撒多菌灵。一般一方土配10公斤普钙肥。筛土多少按育苗量的大小确定。                                    
4.整地,作床:细致整地是培育壮苗的物质基础。只要求适当的浅耕,一般16~18厘米,耕深了会使松苗主根长,侧须根很少的现象。耕地时每亩撒6%可湿性六六六粉2~3公斤作土壤消毒。为了防止杂草,用除草剂喷洒土面后再作床,把圃地周围的排水沟挖好,若田大还要挖中沟,利于排水。用线拉直,一般苗床高15~21厘米,宽100~120厘米,床距20~30厘米。苗床方向以南北向为好,床面要求土细,平整。                            
5.装袋,点种:一般情况下每人一天可装4000袋,照这样计算可得出什么时候完工,装袋完成及时播种,播种前一天先对种子进行处理,把种子放在高锰酸钾溶液的水中,浸泡1小时,用手搅水里的种子,用手掌拍打水面,除掉不饱满的种子,这样反复几次,水底的种子全是饱满的,然后倒去水把种子凉干就可以播种了。点种时,用木棒在容器的中间插一个洞,放3~5粒种子,盖一点土即可。种子的需要量按每斤28,000粒,每袋3~5粒种子计算,就是所需购买的种子量。                                    
6.苗圃管理:苗木出土后,晴天每天早晚都要淋水,以防幼苗干枯死。在淋水土壤疏松后,不定期的把苗床上的杂草除尽。苗出土15天后,在雨后或阴天,开始间苗和补苗。把袋里生得多的壮苗移去补植空袋,弱苗丢掉,丢时不要丢在苗床上,以免感染病害。补植时用筷子在营养袋里插个孔,把幼苗的主根切断,切的长度一般在主根弯曲的地方即可。把切断主根的幼苗放进插好孔的袋里,苗不能弯曲,用手指把土轻压。空袋多时,间苗时每袋留2株的多些,1株的少些。空袋少,留1株的多。间苗补苗后下午要及时浇水,第二天用生根剂加上防腐剂加水配制好,用来喷洒床面。第一次间苗、补苗一周后,苗的成活率就看出来了,这时应进行第二次间苗、补苗,这时每袋只留一株。移苗后的这段时间要多观察,苗是否有倒伏,根部是否有腐烂,苗是否缺肥或变黄变白,若出现前两种情况就打多菌灵,变黄就打富含钾的肥料,变白即缺铁,施硫酸亚铁。
希望能够帮到你

2024-06-04 01:31:14 回答

马尾松常规育苗苗木主根发达,侧根少,影响造林成活率。采用砂床催芽,芽苗截根定距移栽,8月底或9月初苗期切主根和侧根,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并节约良种,降低育苗成本,是培育壮苗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74120903015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