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蓟马谁了解?



				
				
BuleS天之蓝
44448 次浏览 2024-05-11 提问
77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13 02:04:34 回答

昆虫名,为缨翅目,蓟马科。危害菠菜、枸杞、菜豆、苋菜、节瓜、冬瓜、西瓜、茄子、番茄等。成虫和若虫锉吸瓜类嫩梢、嫩叶、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嫩叶嫩梢变硬缩小,茸毛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瓜受害后亦硬化,毛变黑,造成落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茄子受害时,叶脉变黑褐色,发生严重时,也影响植株生长。
 成虫
雌成虫体长1.0-1.1毫米,雄虫0.8-0.9毫米,黄色。触角7节,第1、2节橙黄色,第3节及第4节基部黄色,第4节的端部及后面几节灰黑色。单眼间鬃位于单眼连线的外缘。前胸后缘有缘鬃6根,中央两根较长。后胸盾片网状纹中有一明显的钟形感觉器。前翅上脉鬃10根,其中端鬃3根,下脉鬃11根。第2腹节侧缘鬃各3根;第8腹节后缘栉毛完整。

长约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产卵于幼嫩组织内。
若虫
1、2龄若虫淡黄色,无单眼及翅芽;3龄若虫淡黄白色,无单眼,翅芽达3、4腹节;4龄淡黄白色,单眼3个,翅芽伸达腹部的3/5。
生活习性:
在广州年发生20代以上,终年繁殖。冬天在枸杞、菠菜、菜豆、茄、野节瓜  、白花螃蜞菊上取食活动。成虫怕光,多在未张开的叶上或叶背活动。成虫能飞善跳,能借助气流作远距离迁飞。既能进行两性生殖,又能进行孤雌生殖。卵散产于植株的嫩头、嫩叶及幼果组织中。1、2龄若虫在寄主的幼嫩部位穿梭活动,活动十分活跃,锉吸汁液,躲在这些部位的背光面。3龄若虫不取食,行动缓慢,落到地上,钻到3-5厘米的土层中,4龄在土中化“蛹”。在平均气温23.2-30.9℃时,3、4龄所需时间3-4.5天。羽化后成虫飞到植株幼嫩部位为害。
防治措施编辑(1)要连片种植,不要与其他寄主植物混栽,避免棕榈蓟马在其中互相转移,造成严重为害。
(2)在大面积种植区采用喷灌的方法,能抑制其数量的发展,减轻为害。同时也可以促进枸杞的生长。
(3)检查每个嫩头或心叶有成虫3-5头时,用药防治。可用20%好年冬乳油、20%好安威乳油600-800倍液,或11%蓟蚜威乳油400-500倍液,或蓟马灵乳油500-8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康福多乳油6000倍液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叶用枸杞应在收获后长出新芽5-10厘米长时防治较适合。果用枸杞则重点春季发芽后防治。
(4)农业防治管理好苗床,培育无虫苗,防止蓟马传播扩散。采用营养土穴盘育苗,地膜覆盖栽培,减少成虫出土为害。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耐害力。清除田问残株、杂草,减少虫源。在换茬期间进行土壤消毒或夏季高潺闷棚灭虫。
(5)物理防治棚室通风口、门窗增设防虫网。蓟马成虫对蓝色趋性最强,每667平方米挂20片蓝色黏板,规格40  厘米x25厘米,双面诱捕成虫效果好;也可用黄色黏板。此外.用紫外线阻断膜作棚膜,可有效防除棕榈蓟马,并兼治菌核病、灰霉病等。

2024-05-13 02:04:34 回答

昆虫名,为缨翅目,蓟马科。危害菠菜、枸杞、菜豆、苋菜、节瓜、冬瓜、西瓜、茄子、番茄等。成虫和若虫锉吸瓜类嫩梢、嫩叶、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嫩叶嫩梢变硬缩小,茸毛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瓜受害后亦硬化,毛变黑,造成落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茄子受害时,叶脉变黑褐色,发生严重时,也影响植株生长。

2024-05-13 02:04:34 回答

中文名称;棕榈蓟马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瓜蓟马、棕黄蓟马
拉丁学名:Thrips  palmi  Karny
分布区域:
形态特征:成虫  体细长,长约1毫米,淡黄色乃至橙黄色,头近方形,复眼稍凸出,单眼3个,红色,三角形排列,单眼前鬃1对,位于前单眼之前,单眼间鬃1对,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的外缘,即前单眼的两侧各1根。触角7节,第l一3节黄色,末端色较浓,第4—7节褐色,但4、5节基部有时带有黄色。4翅狭长,周缘具长毛。前翅前脉基半部有7根鬃,端半部有3根鬃,前胸盾片后缘角上有2对长鬃。后胸盾片上有1对钟状感觉器,盾片上的刻纹为纵向线条纹,不形成网目状。腹部第8节背片的后缘,雌雄两性均有发达的栉齿状突起(或称“梳”)。雄虫腹部第3—7节腹片上各有1个腹腺域(或称雄性腺域),呈横条斑状。
卵  长椭圆形,黄白色,长约0。2毫米,在被害叶上针点状白色卵痕内,卵孵化后卵痕为黄褐色。
若虫  黄白色,复眼红色,初孵幼虫极微细,体白色,1、2龄若虫无翅芽和单眼,体色逐渐由白转黄;3龄若虫(前蛹)翅芽伸达第3、4腹节;4龄若虫称伪蛹,体色金黄,不取食,触角折于头背上,胸比腹长,翅芽伸达腹部末端。
为害作物:棕榈蓟马主要为害节瓜、冬瓜、苦瓜、西瓜、丝瓜、南瓜、甜瓜、茄子、番茄、甜椒等葫芦科、茄科蔬菜,也为害豆类、菠菜、草莓等多种蔬菜,及锦葵科、蔷薇科等多种植物和杂草。
为害症状:以成虫和若虫唑吸寄主的心叶、嫩芽、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的生长点萎缩变黑,出现丛生现象,叶片受害后在叶脉间留下灰色斑,并可联成片,叶片上卷,心叶不能展开,形成“猫耳朵”状,植株矮小,发育不良,或成“无头苗”,似病毒病,幼瓜初害后出现畸形,毛茸变黑,严重时造成落瓜(果),成瓜初害后,瓜皮粗糙有斑痕,极少茸毛,或布满“锈皮”,或带有褐色波纹;冬瓜被害,瓜蔓嫩梢由黄变黑,不结瓜,或瓜皮皱缩畸形;丝瓜被害,叶片呈现花叶,瓜条粗细不匀,有的似鼠尾。
分类属性:属缨翅目,蓟马科
发病特点:广东1年发生20~21代,周年繁殖,世代严重重叠。多以成虫在茄科、豆科蔬菜或杂草上、土块下、土缝中、枯枝落叶间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第二年气温升至12℃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广州4月初在田间发生,7月下旬至9月进入发生为害高峰,秋瓜收获后成虫向越冬寄主转移。
成虫具迁飞性和喜嫩绿习性,爬行敏捷、善跳,有趋蓝色特性,多在节瓜嫩梢或瓜毛丛中取食,部分在叶背为害,以孤雌生殖为主,偶有两性生殖,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及寄主的生长点、嫩叶和幼瓜表皮。每头雌虫产卵约50—200粒。卵孵化多在傍晚。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工~2龄若虫在嫩叶上或幼瓜的毛丛中活动取食,2龄末期若虫有自然落地习性,从土缝中钻人地下3~5厘米处静伏后蜕皮成前蛹(3龄若虫)经数日再蜕皮成伪蛹(4龄若虫)。当日均温21.3℃、24.6C和28.3℃时,幼期发育历期分别为18天、16天和13天。在温度24摄氏度时,卵期5~6天,1~2龄者虫期5—6天,前蛹加伪蛹期4~6天。此虫较耐高温,在15~32~C条件下均可正常发育,土壤含水量8%~18%最适宜,夏秋两季发生较严重。
流行动态: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残株落叶、杂草,消灭虫源,春季适期早播、早育苗,采用营养方法育苗,加强水肥管理等栽培技术,促进植株生长,栽培时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出土成虫为害和幼虫落地人土化蛹。
(2)物理防治  悬挂蓝板诱杀成虫,每10米左右挂一块蓝色板,略高于蔬菜10~30厘米,以减少成虫产卵为害。
(3)药剂防治  当夏秋瓜苗2~3片叶时开始田间查虫,当每顶梢有虫2~3头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220~30克对水喷雾、17.5%蚜螨净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220克对水喷雾,防效均可达90%以上。还可选用50%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兴棉宝乳油或10%高效灭百可乳油5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6764888763427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