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竹子种类谁知道都有哪些?



				
				
黑白配late
51216 次浏览 2024-05-10 提问
45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12 15:07:05 回答

竹类属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竹子的分布很广,全球皆有生长,全世界约有65属,1250多种,竹子喜爱生长在温暖潮湿的气候,因此,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洲是竹子的生长中,竹类是东方的特产。台湾目前生长约有79种,其中固定种有17种。分布自北到南,从海平面到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皆可见其踪影,竹子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区。  全球竹类计有65属1250种,我国是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目前有竹子500多种,竹林面积720万公顷,竹林种类、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竹炭研究专家张齐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竹炭产品代表了海内外目前消费的流行趋向,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竹炭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台湾竹类可分5属,共计约有170余种。台湾常见的有六大类:桂竹、孟宗竹、刺竹、常枝竹、麻竹、绿竹。

2024-05-12 15:07:05 回答

翠竹、刚竹、毛竹、早园竹、紫竹、箬竹等等,竹子的利用更为普遍。竹子可编制各种农具,如箩筛、簸箕、扫帚、晒垫等。将竹子的竹节打通当作水管,供农田灌溉和引水之用

2024-05-12 15:07:05 回答

西藏梨藤竹
别名:桑蓉(门巴语译音,墨脱)、拼儿(藏语译音,察隅)。秆高达10m,径1.5~3cm,节间长40~70cm,斜倚或攀援,被锈色小剌毛,节间上部尤密,粗糙,节下具显著白粉。秆环平,箨环隆起,常具残留物,幼时箨鞘质,迟落,淡黄色小刺毛,鞘顶两肩高耸呈箨耳状(高1~2cm,口部具易落之灰白色遂毛);箨耳缺失;箨舌U形下凹,高约1mm,被柔毛;箨叶线状披针形,直立,背面被锈黄色绒毛,腹面具锈黄色绒毛和小刺毛,基部尤甚。叶片大型,矩圆状披针形,纸质,长工20~40cm,宽3~9cm;笋期8月。秆材柔韧,为编织竹器的最佳材料。
分布:西藏墨脱、察隅,生于阔叶林中。
流苏梨藤
竹秆攀援状,长20~40m,径3~5cm,节间长25~35cm,最长45cm。节微隆;新秆被子白色毯状毛环。秆箨早落,革质,约为节间长的1/2,有时幼箨疏被白色贴状毛,鞘口近平截;箨耳不明显;箨舌显著,高约  2~5mm,先端流苏状刚毛长8~10mm或更长;箨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收缩为圆形,略呈柄状,约为鞘口宽的1/3~1/5,外翻。每节多分枝,有时1枚,叶片长工13~16cm,宽1.5~2cm,无叶耳,叶舌高1mm。笋可食,味淡。
分布:云南省景洪、基诺、勐海、打洛、盈江、孟连等地,于山腰或河边、沟谷生长。
大吊竹
别名:格吗哚磨(江城哈尼语)、埋罕(傣语)秆攀援状,长达20m以上,径2~4cm,节间长45~50cm,秆环微隆,箨环上下各被一圈1~2cm宽的灰白色毯状毛状,节内宽1.5~2cm。秆箨迟落,革质,背面有时微被白粉,鞘口两肩一高一低明显不对称;箨耳明显,具长约5~8mm的白色弯曲遂毛;箨舌高不及1mm,全缘;箨叶直立,大型,等于或大于箨鞘,卵状披针形,基部与鞘口近等宽。节具多枝,常具一发达主枝,或为潜伏芽,伸长可代替主秆,侧生小枝纤细而密集;每小枝具叶4~10枚,叶片披针形,长15~25cm,宽1.5~2.5cm。其秆材韧性好,可劈篾编织。
分布:热带北缘至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多生长气候湿热的沟谷或山披下部。
毛环思劳竹(S.annulatum  Hsyeh  et.W.P.hang  )
别名:凤尾竹、薄竹(云南罗平)秆高达12m,径3~5cm,梢头微  弯,节间长60~80cm,壁薄,深绿色,  被稀疏白色短刺毛,幼的可见白粉,节下较明显,秆环不明显,箨环具木栓环  而显著隆起或下翻,其上密被向下倒  伏的棕色长绒毛。箨鞘厚革质,短于节间,背面密被黄棕色刺毛,鞘口略呈弧形隆起,两肩稍隆起;箨耳缺,隧毛发达,长达10mm;挥会恢矮,高约2mm;箨叶披针形至三角状披针形,直立或及传,中上部边缘内卷,顶端是锥状。分枝多数,呈半轮生状,主枝不明显。叶片矩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18cm,宽2~2.5cm。  多用干编织,笋可食,亦可作观赏  栽培。  云布:云南罗平。
短枝沙勒竹(S.brachycladum(kurz)kura  )
别名  短枝黄金竹、黄盖沙勒竹(台湾)秆高这13m,径8cm,绿色或黄色而带有窄的绿色纵条纹,节间长20~50cm,节较隆起,秆壁厚2~5mm。秆箨常宿存,坚硬易碎,背面密被红褐色毛,边缘无毛;姿百小,被短刚毛,消外翻;箨舌狭窄,边缘无毛;箨叶卵状三角形,背面具柔毛。分枝每节多数,每小枝具叶片6~10枚或更多,矩圆状  披针形,长20~40cm,宽3~7cm,绿色,有叶具少数黄白色条纹。
分布:台湾。
簿竹(S.chinese  Rendle)
别名:萧竹  秆高5-8m,径2-3cm,壁薄,厚2-3mm,节间长30-40cm或更长,上半部幼时疏被白色柔毛,后脱落,具硅质而糙涩。秆箨脱落性,厚纸质,长为节间长度之半,幼时紫红色后转枯草色,顶端近截形或两侧向中央斜形下凹,背面初时被白色小刺毛,箨叶宽线形,边缘内卷,基部宽约为箨箨鞘顶端的1/3,基部两侧外延成极狭的箨耳;箨舌高约1mm,近全缘。分枝多数,近平展,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5-26cm,宽慰-4.5cm。思劳竹行壁较薄,用于编织或材用,也可作园林观赏用。
分布:云南蒙自、金平等地,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沙勒竹(S.diffusum(Blance)Merr.)
秆细瘦,攀援状,呈之字形曲折,长达40m,径0.5-1.5cm,节间长15-60cm,节突隆起,分枝多数。秆箨早落,革质,背面密生褐色毛,边缘被流苏状毛,顶端下凹;箨耳不明显;箨舌窄而短;箨叶线状披针形,边缘无毛。每小枝具叶片5-12枚,叶片矩圆状披针形,长10-2.5cm,边缘具粗糙小刺毛。
分布:台湾。
空竹(C.fuchsianum  Gamble)
秆高达15m,径3-6cm,稍头可为攀援状,节间长50-70(100)cm,被白粉,节下白粉,节下白粉环明显,秆壁薄,秆环平,箨环显著具鞘残留物。秆箨迟落,厚纸质,边缘膜状,鲜进时边缘和上部常为淡紫色,背面具浅棕色短柔毛,先端中部下凹,深1-2cm,鞘口两肩耸起,有时具长遂毛;箨耳缺失;箨舌极低矮;箨叶狭披针形,外翻,内面贴生浅灰色向上的短柔毛,先端中部下凹,深1-2cm,鞘口两肩耸起,有时具长遂毛;箨耳缺失;箨舌极低矮;箨叶狭披针形,外翻,内面贴生浅灰色向上的短刺毛。分枝多数,无主枝,每小枝具叶7-11枚,叶片卵状披针形,长12-26cm,宽2-5cm。节间长,秆壁薄,傣族常用于作竹楼楼板和墙壁,也可破篾作编织之用。
分布:云南。
小空竹(C.Pallidum  Munro)
秆高达15m,径1.5-2.5cm,上部可为攀援状,节间长50-100cm,秆壁薄,秆环平,箨环具显著的箨鞘残留物,节下具一圈白粉环。秆箨厚纸质,早落;箨鞘狭长,先端稍圆形隆起,背面被毛极稀少;箨耳缺失,鞘口两肩常具长遂毛;箨舌极低矮;箨叶狭三角形至长披针形,外翻,基部稍收缩,背面无毛,腹面贴生向上的浅色小刺毛,基部较密,分枝极多楼,辐射状散开,无主枝,叶片卵状披针形,长12-25cm  ,宽2-4cm,下表面粗糙,有时具疏绒毛。秆常用于制笛,编织竹器或槌打成纤维制草鞋。
分布:我国云南潞西、龙陵和盈江等地。印度、缅甸等国亦有分布。
糯竹(C.Pergraxile  Munro)
别名:香糯竹  糯米香竹  香竹  埋邦  埋好兰(傣语)  秆高9~12m,  直径4~7.5cm,顶端稍下垂,节间长30~45cm,幼时密被白色贴生短毛。箨鞘长为节间长度的确1/3左右,栗色,背面光亮,基部具褐色贴生硬毛,箨耳长卵形,遂毛屈曲;箨叶直立或外展,边缘内卷成心形且具波状屈曲之刚毛,先端硬尖;箨舌低矮,全缘或具微齿。分枝多数,叶片狭披针形,长15~35cm,宽2.5~3.8cm,傣族习惯于用秆节间灌入糯米煮板,其味香美,还用于编织篮筐、围篱等。
分布:云南西南部广为栽培。广东有引种。
金毛空竹(C.virgatum(Munro)  Kurz)
秆高达15m,径5~10cm,稍头微弯曲,节间长45~60cm,幼秆具白色贴生刺毛并被白粉,秆环平,箨环稍隆起并具箨鞘残留物。秆箨薄革质,早落,幼时绿色,干后黄色,顶端微下凹或截平,宽8~12cm,背面贴生金黄色刺毛;箨耳狭条形,高约3mm,纵褶明显,遂毛弯曲,长约10mm;箨舌高约1mm,箨叶狭三角形,直立或外翻,宽约为鞘口的确良1/3,背面略被短绒毛,内面贴生向上的刺毛,尤以基部为甚。分枝多而低,主枝不明显,枝条118~28cm,宽1.5~3cm.。秆作房椽,篾供编织。
分布:我国云南潞西、瑞丽等地。印度、缅甸等国亦有分
澜沧梨藤竹(M.arrectus  Yi)
别名:麦莫(拉祜语译音,云南澜沧)秆高10~15m,径2~4cm,节间长20~40cm,斜依或攀援,分枝一侧具纵沟槽;幼时具灰白色短柔毛,略粗糙,节下具厚白粉圈并被微绒毛,基部秆实心,向上为中空。秆环突隆起,有时具短柔毛;箨环突隆起,无毛;秆箨革质,迟落,较短,淡黄色,顶端近截平形,背面贴生有灰色小刺毛;箨耳不明显,线状三角形,直立,基部具灰色短柔毛。叶片长达21.5cm,宽达4cm。秆劈篾作编织用,果实烧熟去皮后食用。
分布:云南澜沧。
梨藤竹(M.compactiflorus(Kurz)  Benth.et  Hook  f.)
箨鞘硬而脆;箨耳发达,具显著遂毛;箨叶叶状,基部收缩为弧形;箨舌近平截。叶耳及遂毛均发达,世间近实心。果期8~10月,果实大型,先端略扁平、并略扁平并具一宿存柱头。
分布:云南盈江、景洪、广西凭祥等地。缅甸、印度、孟加拉等国也有。
西藏梨藤竹(M.elevatissimus  Hsueh  et  Yi.)
别名:桑蓉(门巴语译音,墨脱)、拼儿(藏语译音,察隅)。秆高达10m,径1.5~3cm,节间长40~70cm,斜倚或攀援,被锈色小剌毛,节间上部尤密,粗糙,节下具显著白粉。秆环平,箨环隆起,常具残留物,幼时箨鞘质,迟落,淡黄色小刺毛,鞘顶两肩高耸呈箨耳状(高1~2cm,口部具易落之灰白色遂毛);箨耳缺失;箨舌U形下凹,高约1mm,被柔毛;箨叶线状披针形,直立,背面被锈黄色绒毛,腹面具锈黄色绒毛和小刺毛,基部尤甚。叶片大型,矩圆状披针形,纸质,长工20~40cm,宽3~9cm;笋期8月。秆材柔韧,为编织竹器的最佳材料。
分布:西藏墨脱、察隅,生于阔叶林中。
流苏梨藤竹(M.fimbriatus  Hsueh  et  Hui)
秆攀援状,长20~40m,径3~5cm,节间长25~35cm,最长45cm。节微隆;新秆被子白色毯状毛环。秆箨早落,革质,约为节间长的1/2,有时幼箨疏被白色贴状毛,鞘口近平截;箨耳不明显;箨舌显著,高约  2~5mm,先端流苏状刚毛长8~10mm或更长;箨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收缩为圆形,略呈柄状,约为鞘口宽的1/3~1/5,外翻。每节多分枝,有时1枚,叶片长工13~16cm,宽1.5~2cm,无叶耳,叶舌高1mm。笋可食,味淡。
分布:云南省景洪、基诺、勐海、打洛、盈江、孟连等地,于山腰或河边、沟谷生长。
大吊竹(M.scandens  Hsueh  et  Hui)
别名:格吗哚磨(江城哈尼语)、埋罕(傣语)秆攀援状,长达20m以上,径2~4cm,节间长45~50cm,秆环微隆,箨环上下各被一圈1~2cm宽的灰白色毯状毛状,节内宽1.5~2cm。秆箨迟落,革质,背面有时微被白粉,鞘口两肩一高一低明显不对称;箨耳明显,具长约5~8mm的白色弯曲遂毛;箨舌高不及1mm,全缘;箨叶直立,大型,等于或大于箨鞘,卵状披针形,基部与鞘口近等宽。节具多枝,常具一发达主枝,或为潜伏芽,伸长可代替主秆,侧生小枝纤细而密集;每小枝具叶4~10枚,叶片披针形,长15~25cm,宽1.5~2.5cm。其秆材韧性好,可劈篾编织。
分布:热带北缘至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多生长气候湿热的沟谷或山披下部。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909449100494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