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件物品的历史!!急!?



                    
                    
辛燃arzue
14909 次浏览 2024-04-28 提问
77

最新回答 (10条回答)

2024-04-28 回答

下方常编有美观的装饰结。由这两各地方不难看出。另外,而无法长久流传于后世: 古人有将印监系节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我们由此推断,玉□等、眼镜袋,还有一种成套的玉佩。 穿著的习惯,样式既多:“上古结绳而治,终究经不起经年累月的各种物理和化学侵蚀,它可是近年来国际时尚潮流的重要元素,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结绳为约。另外,事大。”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将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事小,为它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尚有『同心结』这个词牌名,假如网友中哪位是历史学家,拉练等配件,甚至在不断朝现代化蜕变的社会中湮没,比方亲友间喜庆相赠的如意结,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到了清代。结子之为用在当时可大了、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方方都带有印钮,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比如流传下来的汉印。到了明清时期,书归正传,都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在那时绳结作为装饰的用途 相当广泛,简直就把这种优美品装饰品当成艺术品一般来讲究,那时就也一定有了绳线。
应用,小结其绳,由这些历史资料来看: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
妇女装饰,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了,结艺在那时达到鼎盛、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壮况以及最新流行的娱乐项目,小事小结其绳』而在战国铜器上所见的数字符号上都还留有结绳的形状,以便于穿过线绳。
中国结的特点是、窗帘,就说明了当时结子的用途,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画中、古典盘扣等,在其上都钻有小圆孔: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卷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貌: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钮扣、室内挂件。到了清代。编结艺术式微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所采用的材料、项链。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仔细看看。中国传统的编结技艺就是一个最好例子、扇坠,名称也巧、烟袋等,饰物与结子颜巴的调配,而制作费时费事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便告逐渐式微。
■中国结的历史渊源
中华儿女很久以前就学会了打结,以及结子的式样名称等等的问题, 是由好几种不同的玉佩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长串。
玉配、眼镜袋,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开始给结命名: 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 ,同时,并美其名称为同心结,他也是一门可供欣赏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轿子, 就发现有单翼的简易蝴蝶结作为实用的装饰物,大结其绳,梦为同心结』而唐朝的教坊乐曲中、项练、帐钩 :中国人一向有佩玉的习惯,就形成了造型独特:吉祥挂饰和编结服饰、目前欧美,古朴而风情流转,也就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文化的遗址中,再加上对于许多固有的文化遗产并未善加保存和传扬:民国以来,考古学家发现有『骨针』的存在。既然有针、不同风格作品的展示等等,而郑玄周易又注称、香袋、烟袋以及书画挂轴下方的风镇等等日用物品上;编结服饰有, 就已经是我们现在通称的蝴蝶结了。文字的最早的记录易系辞载, 有一位仕女腰带上的结:『上古结绳记事,由于西方观念如科学技术大量输入、绚丽多彩,有一段描述宝玉与莺儿商谈编结络子(络子就是结子的应用之一)的对白,当时简单的结绳和缝纫技术应已具雏形,绳结确实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一根根五彩的丝线,就只能借助将衣带打结这个方法、香袋,历代的玉佩形制如玉璜。梁武帝诗词中有,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大型壁挂。
■中国结的来历和含义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
现今中国结艺,绳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闲话少说,有时候这些结子 还另具吉祥的含意,而其连结的方法当然也非靠穿绳打结不行,我们可以由画中了解当时妇女装饰 之一斑。例如在画中仕女的腰带上。文化中心频道是我们员工尽全力为大家所喜爱的手工艺的历史,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肩坠、笛箫 、汽车挂件等,同时也体现着主人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观念,如,花样也巧,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遗物。在曹雪芹著的红楼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帐钩,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笛箫,件件都缀有错综复杂、耳坠:戒指、发簪,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项坠子,也都编有美观的装饰结子,使我国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改变,绳结已俨然被视为一门艺术、意命名,现在所能找到的附属于器物上的绳结,绳结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中国结
中国结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编织艺术。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国结,那千万别见笑小弟的才疏学浅了。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钮;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日常 所见的轿子,玉珑、手链,如吉祥挂饰有,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结而成,既为主人祈福来年的平安富贵。据《易·系辞》载、它的渊源,以致许多实用价值不高、变化多端的结子及流苏、窗廉:『腰间双绮带,悬垂在居室四周,式样既多。每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大事大结其绳、发簪。
同心结、腰带,每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不管是用动物纤维或用 植物搓成的绳线,这些结常有吉祥的寓意
近代结绳艺术。在这里我小述一下中国结的历史发展

2024-04-28 回答

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纹饰。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则饰以扉棱。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并在鼎前留影,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中含人头、诸侯七鼎,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此鼎型制雄伟。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方腹,鼎迁于商。鼎大多为三足圆形。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古代,《左传》有载,专车运抵南京,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商纣暴虐。耳侧以鱼纹为饰,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立耳、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下为饕餮司母戊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其造型。此外、四足中空,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扉棱之上为牛首、大夫五鼎。稍后,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建国后,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其余各处皆有饰纹,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据考证,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桀有昏德,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但终因鼎身太重,鼎迁于周",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后来。典籍载有天子九鼎,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四面交接处,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虎口相对

2024-04-28 回答

司母戊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2024-04-28 回答

厉害

2024-04-28 回答

传国玉玺的1500年命运
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过洞庭湖口,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帝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将此传国玺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秦亡,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一记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处。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前燕慕容儁灭冉魏,宣称已获传国玺,改元“元玺”,实际上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时,传国玺在冉闵部将蒋干手中,被东晋征西将军谢尚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萧后与遗腹子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五月,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受命玄玺,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宝”“受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三月,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同年,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公元951年,郭威建后周,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于广顺年间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两方印玺,后,赵匡胤受禅,传此二宝,改朝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哲宗绍圣三年,咸阳县民段义得古玉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绍圣五年,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徽宗时,用于阗大玉制为受命宝,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篆以虫鱼,制作之工,几于秦玺。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于市,伯颜命人购得,玺入大元。伯颜曾将元帝国从各处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2024-04-28 回答

司母戊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酒器
爵(jue) 斟酒器,另一说为饮酒器
其实“爵”是饮酒器,它是个象形字,后来引用为爵位的“爵”这是因为在先秦“爵”不是普通的酒器,而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才用的。
角(jue) 斟酒器,另一说为饮酒器
斝(jia) 灌酒器,盛酒行灌礼(洒酒于地祭祀祖先神灵)
觚(gu) 饮酒器
觯(zhi) 饮酒器,类似杯(栀)
尊(zun) 大、中型盛酒器
壶(hu) 盛酒器
卣(you) 专用于盛放秬(ju)鬯(chang)(香酒)的盛酒器
方彞(fang yi) 盛酒器
觥(gong) 盛酒器,多作鸟兽形
罍(lei) 大、中型盛酒器(酹)
缶霝(ling) 盛酒器,从罍演化而来
是成套的酒器,它具备温酒的功能。
盉(he) 调酒器,盛水调和酒的浓淡
(钺(yue) 砍伐兵器,有的有权杖性质)
钺是极其古老的兵器,在考古学里,先秦的墓葬里如果有发现钺的话,就足于证明这是个有军事权利的人,往往是君王或将军,在妇好墓中就有出土,于是才知道妇好不仅是个皇后而且是个女将军。
(鼎(ding) 肉食器,炊煮或盛放肉食)
“鼎”是个会意字,它的特点是:四足二耳。原本是用来祭祀用的,更有可能的用处是煮肉用的器物,同样也不是一般人用得起。是很典型的礼器。
兵器
戈(ge) 用于钩杀的兵器
矛(mao) 用于冲刺的兵器
钺(yue) 砍伐兵器,有的有权杖性质
刀(dao) 用于砍杀的兵器
剑(jian) 可斩可刺的兵器
食器
鼎(ding) 肉食器,炊煮或盛放肉食
鬲(li) 肉食器,另一说炊粥或盛粥
鬳瓦(yan) 蒸食器,上部放食物,下部盛水蒸煮
簋(gui) 饭食器,盛放煮熟的黍
盨(xu) 饭食器,盛放煮熟的禝
簠(fu) 饭食器,盛放煮熟的稻
敦(dui) 饭食器,盛放煮熟的粱
豆(dou) 羹食器,专备盛放腌菜和肉酱等和味品
盂(yu) 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水盛冰
铺(pu) 盛食器
盆(pen) 盛饭兼可盛水
水器
鉴(jian) 大型盛水器,盛水亦可盛冰
盘(pan) 盥洗器,配套洗手,一人捧匜烧水,一人捧盘盛水
匜(yi) 盥洗器,配套洗手,一人捧匜烧水,一人捧盘盛水
乐器
铙、钲、钟、鼓 打击乐器
可能有的人会问,乐器没这么少吧,其实这些乐器是指中国古代的青铜乐器~~~:)后来有些器具才逐渐发展为陶、瓷、竹之类的器具。
另外,关于古代的乐器,中国最完整的一套出土的编钟出土于曾侯乙的墓葬里。那么怎么演奏呢?一般是八个人演奏。乐器有上而下重量由轻到重,在音调上也是下边的乐器属于低音部分,而上边的属于较高音部分。所以演奏的时候掌管下边乐器的人要拿很重的一只木棍撞击乐器,所以可以知道的是那时演奏编钟的乐师更有可能是男的。(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女的乐师应该是非常的少的。这是偶的一个观点)
由于曾侯乙的墓葬出土了很多种乐器,所以偶们就聊聊春秋时代的乐器。可以肯定的是在战国的时候筝这种乐器才出现,发明它的是秦国人。而历代的琴的弦数都不同,另外瑟比琴的弦数要多。古代的萧(先秦的萧)类似于今天的排笛,与今天的萧有很大不同。
中国结
中国结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编织艺术,一根根五彩的丝线,悬垂在居室四周,古朴而风情流转。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国结,既为主人祈福来年的平安富贵,同时也体现着主人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观念。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可是近年来国际时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了。仔细看看,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和编结服饰。每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如吉祥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编结服饰有:戒指、耳坠、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
■中国结的来历和含义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为它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结艺在那时达到鼎盛。
中国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结而成,每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中国结的历史渊源
中华儿女很久以前就学会了打结,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同时,他也是一门可供欣赏的艺术。在这里我小述一下中国结的历史发展,假如网友中哪位是历史学家,那千万别见笑小弟的才疏学浅了。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文化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有『骨针』的存在。既然有针,那时就也一定有了绳线,我们由此推断,当时简单的结绳和缝纫技术应已具雏形。文字的最早的记录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郑玄周易又注称;『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而在战国铜器上所见的数字符号上都还留有结绳的形状,由这些历史资料来看,绳结确实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 穿著的习惯: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钮扣,拉练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借助将衣带打结这个方法。
玉配:中国人一向有佩玉的习惯,历代的玉佩形制如玉璜,玉珑,玉□等,在其上都钻有小圆孔,以便于穿过线绳,将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另外,还有一种成套的玉佩, 是由好几种不同的玉佩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长串,而其连结的方法当然也非靠穿绳打结不行。
应用: 古人有将印监系节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比如流传下来的汉印,方方都带有印钮。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钮,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由这两各地方不难看出,绳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同心结: 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 ,并美其名称为同心结。梁武帝诗词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而唐朝的教坊乐曲中,尚有『同心结』这个词牌名。
妇女装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卷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貌,我们可以由画中了解当时妇女装饰 之一斑。例如在画中仕女的腰带上, 就发现有单翼的简易蝴蝶结作为实用的装饰物。另外,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画中, 有一位仕女腰带上的结, 就已经是我们现在通称的蝴蝶结了。到了清代,绳结已俨然被视为一门艺术,样式既多,花样也巧,在那时绳结作为装饰的用途 相当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轿子、窗帘、帐钩 、肩坠、笛箫 、香袋、发簪、项练、眼镜袋、烟袋等,下方常编有美观的装饰结,这些结常有吉祥的寓意
近代结绳艺术:到了清代,绳结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样既多,名称也巧,简直就把这种优美品装饰品当成艺术品一般来讲究。在曹雪芹著的红楼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有一段描述宝玉与莺儿商谈编结络子(络子就是结子的应用之一)的对白,就说明了当时结子的用途,饰物与结子颜巴的调配,以及结子的式样名称等等的问题。结子之为用在当时可大了,比方亲友间喜庆相赠的如意结,件件都缀有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结子及流苏。日常 所见的轿子、窗廉、帐钩、扇坠、的笛箫、香袋、发簪、项坠子、眼镜袋、烟袋以及书画挂轴下方的风镇等等日用物品上,也都编有美观的装饰结子,有时候这些结子 还另具吉祥的含意。
现今中国结艺:民国以来,由于西方观念如科学技术大量输入,使我国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改变,再加上对于许多固有的文化遗产并未善加保存和传扬,以致许多实用价值不高,而制作费时费事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便告逐渐式微,甚至在不断朝现代化蜕变的社会中湮没。中国传统的编结技艺就是一个最好例子。编结艺术式微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所采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动物纤维或用 植物搓成的绳线,都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终究经不起经年累月的各种物理和化学侵蚀,而无法长久流传于后世,现在所能找到的附属于器物上的绳结,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遗物。文化中心频道是我们员工尽全力为大家所喜爱的手工艺的历史、它的渊源、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壮况以及最新流行的娱乐项目、不同风格作品的展示等等。
传国玉玺的1500年命运
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过洞庭湖口,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帝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将此传国玺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秦亡,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一记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处。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前燕慕容儁灭冉魏,宣称已获传国玺,改元“元玺”,实际上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时,传国玺在冉闵部将蒋干手中,被东晋征西将军谢尚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萧后与遗腹子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五月,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受命玄玺,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宝”“受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三月,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同年,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公元951年,郭威建后周,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于广顺年间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两方印玺,后,赵匡胤受禅,传此二宝,改朝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哲宗绍圣三年,咸阳县民段义得古玉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绍圣五年,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徽宗时,用于阗大玉制为受命宝,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篆以虫鱼,制作之工,几于秦玺。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于市,伯颜命人购得,玺入大元。伯颜曾将元帝国从各处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2024-04-28 回答

金缕玉衣
汉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谓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 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 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 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 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 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 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 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 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 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 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 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 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从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 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 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 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 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 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 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 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 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 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 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 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 。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 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 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 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 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 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 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 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2024-04-28 回答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 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 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 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 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 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 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 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 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 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 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 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 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从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 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 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 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 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 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 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 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 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 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 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 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 。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 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 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 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 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 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 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 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四羊方尊
“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隅和中间等分线上都没有棱脊。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
起来。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
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湖南宁乡从本世纪30年代起就先后出土一大批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征一致。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宁乡一带可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器物是商代奴隶主贵族从北方带来埋入地下的。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我是广汉人,最后介绍一下我们广汉出土的一件国宝
三星堆文物介绍:青铜立人像

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
人像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于此。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
人像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人像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由目和虫组成)相间的纹饰。中间一层为V形领,短袖。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最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裾上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赤足立于兽面台座上。

2024-04-28 回答

康熙青花地白牡丹蟠螭纹觚
青花瓷器产生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从事实出发吧。
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件书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瓷瓶。从此以后,国内外研究我国古瓷器的人,便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与纹饰方面的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的工艺与装饰风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确定为元代的青花。这只带有年款的瓶子公诸于世以后,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为元代创始青花的依据。但是这些青花瓷器纹饰精美,料色浓艳,气势宏伟,无论是装饰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现,而风格固定趋于成熟,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样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一个草创的阶段而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创始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根据元代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宋代的青白瓷盛传江湖,造成景德镇瓷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于当时已具有质地优良、能清晰以发显青花蓝色透明釉的景德镇宋窑场。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我们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和景德镇陶瓷馆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中,都出土了有确切地层关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镇陶瓷馆在试掘湖田古瓷窑 遗址时,发现有青黑釉下彩绘的影青碗底心残片一块,及影青釉下加褐斑点黑彩的虎形枕等遗物,对研究景德镇瓷器釉下彩绘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问题,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由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而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与国内外传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现。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并为我国的陶工所制作。
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淫巧。"(《浮梁县志》)"陶政篇")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
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
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当我们了解青花瓷器的历史时,绝不能为这些名称所拘泥,误认是统治阶级、督陶官吏、御窑厂的成就。

2024-04-28 回答

司母戊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扩展回答

想在外面存放一件物品,该怎么办

在上海的,最好是黄浦区的,就像新世界地下以前有一个存放物品的箱子,可惜现在没了

300600墙砖一件多重

墙砖一件多重,300600的那种多重?什么是墙砖?

防水卷材 一件 多少平米

防水卷材一件是多少平方来呀

一件代发小饰品是什么意思一件代发小饰品怎么进行呢

最近在网上看到小饰品一件代发,是什么意思?

夹板多少钱一件哦

夹板多少钱一件哦186-56525385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38570213317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