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彝族的葬人方式是怎样的呢具体的详细的?



                    
                    
李鸿章大杂烩
19125 次浏览 2024-05-19 提问
129

最新回答 (1条回答)

2024-05-19 回答

彝族的葬礼
彝族保持火葬习俗。只有在下列两种特殊情况下,才实行土葬。其一 ,是刚生下来尚未满月的婴儿夭折后,觉得尸体太小,不便火化。土葬前,给婴尸穿戴整齐,做一个小抬架,婴尸捆绑在小抬架上,请几个人抬到野外寻一个人畜践踏不到的沟边地角,挖一个坑,婴尸连同抬架直立放入坑内,盖上泥土后, 将随身带来的两把竹子火把点燃烧尽,意为象征性火葬。其二,麻风病人实行土葬。一般有三种情况:一 、麻风病人活着时,被隔离居住,死后由亲属出高价请人埋葬。将尸体背到野外山沟,挖一深坑 ,放入尸体后,用一口铁锅盖在头上,掩厚土填实。二、有的麻风病人久病不愈,对左邻右舍有影响,大家不厌其烦,商量后,将病人装入大木桶内盖严,调好养面糊严缝隙,进行深埋。认为这样死得惨,麻风害怕, 今后不再得麻风病的意思。三 、还有一种彝语称为“嵯瞠罗冷支梭”(牛皮葬)。先杀一头牛,剥下皮 , 裹着病人再深埋。凡是参加过土葬麻风病人的人,暂时不能回家,必须用水哗紶糕咳蕹纠革穴宫膜、酒洗过之后,再请 “毕摩”念经驱污后才能回家。
按彝族人民的习俗,为老年人办丧事更要隆重一些。壮年人死了,失去了一家的顶梁柱;青少年死后 ,犹如剜去了父母的心肝,当然十分悲痛,但是除非死者是个英雄,否则只能办一般的火葬仪式;老年人故亡后,祭奠仪式显然要比壮年和青少年的仪式更加隆重。至于隆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故亡老人的亲属子女的经济承担能力。富裕人家为办丧事可宰杀一百头牛;贫穷人家有的仅能杀一头猪。由此产生了荣耀和低贱之分。有的人家为了争面子,争光彩,老人去世后,摆阔气办丧事,到处借钱。事后为了还债,造成生活艰难,甚至倾家荡产。这种情况在县内屡见不鲜。
彝族是一个敬老的民族,每当老人病重的消息传出后,远亲近邻皆携酒、肉、蛋前来探望。儿女们更是日夜不离,竭尽全力侍候。老人病重,巳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召集儿女们请本村有见识的人在一起,当面立下遗嘱,清点老人的财产,共同商定为老人办后事所需费用,分别承担,逐一落实到子女头上。
老人断气后,祭奠仪式一般为三天。儿女和亲友们立即忙碌起来,有的为老人整理遗容,轻轻地把嘴、眼闭拢,把脚卷好,(正常死亡者脚必须卷好 , 非正常死亡者脚伸直),手握拳交叉放在胸前,用一块白毛巾盖在腹部。有的为老人穿寿衣、裹头帕、穿布鞋、披披毡;有的马上去拉一头羊角扭了三圈的公羊作牺牲,祭奠老人之灵; 有的绑扎停放尸体的木抬架(略似担架),用两根木杆做主杆、用瓦板划出长短一致的木条,用白布横绑在木杆上。如死者是男性,横木条要绑九根;若是女性,则绑七根,意为男人应活九十九;女人应活七十七。为什么要用瓦板做横木条呢 ? 因为瓦板是杉木,象征老人象杉树一样万古长青。做完这一切以后,儿女和亲友们哭成一片,为老人举丧。把尸体移到担架上,羊肉煮熟后,用一只羊前胛和一个养粑盛在矮脚木盘(采提)中,供在灵前。
村寨里的人商定祭祀吉日(彝语称为 “ 兹 ”)。停尸的时间长短有几种情况: 一、子女在外,须等子女返家。二 、直系亲属没有赶到。三、祭品等尚未准备齐全。四、根据彝历推算吉日。派遣本衬寨的人通知四方的亲友前来吊丧。亲友闻讯后,都带上已备好的粮食前来奔丧,实际上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互助形式,并以主办丧事的 “苏诺”( 主入)的身份,准备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和“伍沙 ”。同时丧家挂起白旗。
老人的女婿接到丧讯后,马上通知家族、邻居和亲朋好友。准备好应带的物品,前去奔丧。吉日一到 ,女婿家的奔丧队伍集合起来,由一位博古通今的人主持,指定队伍排列顺序;安排哪些人带枪,哪些人挂剑跳舞,哪些人骑马,但定一人手持 “ 补摸 ”(丧旗)走在队伍前面。紧跟着的是选定的小伙子。他们头缠丝帕 ,身着绣花领边上衣,下穿耀眼的绸料长裤,腰系鲜艳的红腰带。胸前斜挂着白玉镶嵌的 “都叹”(英雄授带),手执宝剑,跳着古代武士雄健的舞步。其后是身着艳装的姑娘们。她们楚楚动人 ,受到众人交口称赞 , 小伙子趁机选择意中人,接下来是背枪的英俊潇洒的勇士。枪上系着各种装饰花朵,马笼头嵌有白玉、马脖子挂了响铃,彩漆雕较。队伍将要进村时,鸣枪致哀,主人家也鸣枪呼应,一时枪声大作,山谷回声,增添了隆重的气孔。
到丧家门前,小伙子边跳边唱:“请让一条路,某某女婿来吊丧。”主人家也同样装束,边舞边唱:“请闪道、请闪道,让某某女婿去吊丧。”将人迎进家门,其他人让在一边,让女婿家吊丧。吊丧毕,便纷纷退至院坝,奔向赛马场。云集的骏马各显其能、奔腾飞驰。还有带着琐呐、月琴、笛子的民间艺人,在吊丧的人群中演奏。人们围着他们坐,东一堆,西一堆,酒杯不离手。有人听得兴高采烈时,情不自禁地解下披毡或拿出银钱赠送给技压群芳的民间艺人。赠予者以此而名扬四方。
故亡老人的家属或同宗近支的勇士可以举办“ 俄杆惹都”(爬树杆),这位勇士指定地点,栽一根十余米长的白杨树,树剥皮之后又抹上一层猪油,做成 “ 杆 ”。木杆顶端系着一件披毡或一砣官银子 ,参加者不分宾主,谁能爬上去取下物品,物品就归谁。但由于木杆太滑,如愿以偿也并非易事。因此不是灵巧过人者,不能取下物品,取下物品者,也以此为荣。
还有一种称为 “土则撮 ”。当人们在院坝时,有人向大家招呼:“ 土则撮”(过银桥)罗!过银桥的地方,地上有一坛酒,坛边放着一块木板,架成桥形。桥上铺一长方形的红布,布上缀有银片。红布上摆了一口宝剑。过银桥的人用手提起自己披毡的一角,在红布上轻轻一拂,便高声说道:“我过了银桥罗。”接着放下赠送的礼物或银钱。举办过银桥的人,必须是故亡老人的同宗近亲才有资格。过银桥的人 则不受限制。但赠送的礼品必须是贵重的,不是所有的人的经济能力都能胜任的。因此,谁过银桥谁的名声就闻名遐迩。
“得古点”(众人围坐成一圈),不分主客都得按主持人的旨意围坐成一个大圈。故亡老人家族中, 所有已过门的媳妇,艳装打扮,排成队伍,队伍前一男性手执白旗,媳妇们跟在其后,绕人圈走。边走边向客人撒烟。称为 “媳嫫依典”。表示对客人敬慰,又给葬礼增加了气氛。在座的许多姑娘,因不是这个家族的媳妇,也就没有资格参加,而有埋怨的神态。她们撒烟的钱,原则上各人自备,撒完烟后。到另一个院坝里,分管肉食的人要优惠她们,一人一份食物。然后再去给圈里的人们分送食物。得到食物后, 多数人就各自回家了。
留宿的多是女婿家和远方的亲友。晚饭前,男性主人和客人都到指定的院坝围成一圈就坐,准备喝亲家的酒。顺序是先喝大女婿家的,再喝二女婿家的,依次类推。各家女婿都聘请一位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的人,当酒倒进大盆里,这位聪颖过人的受聘者出场了,他端着酒杯,站在圈内,请大家共饮,同时用精炼、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赞颂老人生前的功德。其实死者并非都具备了这么多的美德。他的演讲,最后用惋惜的语言结束,人生有生就会有死,但由于贫富的差别,老人去世后,祭奠仪式并非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标准。 从下面这节古老的歌词中,可略知一二:
从前,重要人物死,
“支格阿鲁 ”①死
掉进太平洋淹死,
水浸胸腔死,
亲友都不知。
中等人物死,
皇帝“丹仁”死②
为避开传染病,
死在大雪山,
蚂蚁小虫吃光血和肉,
亲人见不到尸体。
下等人物死,
独儿“合西” ③死,
死在东方 “海吐鲁 ”(地名),
掉岩粉身碎骨,
肉和筋都不相连,
亲人见不到尸体。
可以看出,各人的情况不同?即使是重要人物,也未必能举行仪式,让人惋惜。这也不足为奇,人生对前途、命运是难于驾驭的,变化莫测。也说明人死后举办丧葬仪式的规模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固定模式。如传说:
汉区皇帝死,
祭奠特隆重。
牺牲供品,
牛羊不消说,
用一千人殉葬,听说出冷汗。
彝区“尔助 ”(人各)的妈妈死,
丧礼载一船,
奔丧的路程,
走了四年四月又四天。
牺牲供品,
四千四百四十四条牛。
从东方来的亲友,
骑着白羊来吊丧。
从西方来的亲友,
骑着母猪来吊丧。
头等人物死,
阿支土司死,
丧礼不太阔气,
只杀了一千头牛。
其中三条水牛脚上有花纹。
中等阿尔土司死,
杀了千头牛。
还杀了条鱼,
重三万六千斤,
鱼骨和鱼皮,
三家人用来盖房屋。
下等人物死,
“补扎史扎 ”(人各)死。
只杀了一头老母猪,
未能吃到猪肉的人,
干吞口水。
饮完女婿家的酒后,开始进晚餐。一到夜晚,灵前、院坝里点起明灯,烧上几堆大火,一边取暖,一边通霄达旦进行传统唱“东格 ”(丧歌)。丧歌内客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天文、地理、哲理。也有介绍本地特产、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的。都以诗歌的语言、哀婉的曲调、优美的歌喉表达出来。所有的男青年都可以参加,但先由“苏诺”(主人)家开始,再依次从女婿家按顺序进行。参加的人,伸出双臂,互相搭在肩上,排成一排,领唱人手执铜铃,边摇边唱,其余的人跟着唱,唱腔略似哀乐曲调,但音韵浑厚粗矿,每句都以“阿俄--阿俄”开头领唱,人们脚踏节拍舞蹈。歌词与一般丧歌不同。略举一段:
协调好呀协调好,
动作要协调。
蓝天飞大雁,
领头雁向东飞,
群雁紧相随。
羊群奔山岗,
一只羊带头,
一群齐踊跃。
愚蠢人不会听取好言,
贤达人不会拒绝忠告。
最后由领唱者领唱“摩玛 ”(《指路经》),意为指引老人灵魂回到祖先发祥地。这时吐词要清楚, 嗓音要洪亮,音韵要悠扬,而且不能有差错。《指路经》念毕,人们再次齐唱丧歌,哭声凄婉动人,催人泪下。略载如下:
从未想到老人会去世,
临别前好饭没有来得及吃一顿,
临死前的叮嘱没说完,
今后这一带的公道谁主持?
你的儿女们,
不懂的事问谁?
不会做的事谁来教?
今后看见别人的父母,
就想起自己的父母。
老人想吃的饭,
再不会尝一口。
化作雄鹰展翅飞,
远走高飞不回头。
变成老虎在出林,
永远镇守山岗。
变成云雾笼罩山川,
化作细雨洒遍河谷。
火葬吉日,起灵前,服装艳丽的妇女在遗体前,男的跟在遗体后,点燃两把火把,都放声大哭,走一段,齐哄一阵意为活人的灵魂留下来。火葬场是全村公用的。但各家的地盘各有界限。
火葬使用木柴。湿柴在下,干柴在上,按东西方向,将遗体安放在柴堆上。人们围成一圈,边向遗体上投放松枝,边最后哭别。遗体俯卧,头朝东。头朝东是因为人们认为祖先在西方。俯卧是防止火葬时肌肉收缩而使遗体坐起来。点燃柴火后,留下一、二人。负责火葬的人,他们的工作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一、没有吃过狗肉、马肉。二、没有狐臭。三、不面带凶相。四、没杀过人。
当人们退出火葬场来到村边时,在指定空地坐下来,等待分散时应得的肉类和食品。分发完后,都可以回家了。路途远,当天不能回家的客人,在得到故亡老人近支同意的前提下,由某一家支或几家合杀一头牛款待留下来的客人。称为“威勒”即家支杀的牛。
火化后第二天清晨,老人的儿子和邻居数人到火葬场查看。如炭灰上留有人脚印,这是不祥之兆,意为还要死人。 如有牲畜脚印,意为老人还将带走很多牲畜。然后将零星骨质捡拢一堆用土掩住。再砍些刺条压上。葬礼到此结束。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3484001159668 秒